據國外媒體報道,英國科學家日前揭開全球首個有生物腦的機器人的神秘面紗,這個機器人名為“米特·戈登”(Meet Gordon),也許是世界上第一個專由活大腦組織控制的機器人。
“戈登”的原始大腦灰質由30萬個經培育的老鼠神經細胞縫合而成,由英國雷丁大學科學家設計,他們于8月13日揭開這個由神經細胞驅動的機器的神秘面紗。該小組成員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表示,他們開創(chuàng)性試驗將探索自然靈性和人工智能之間正在消失的界限,同時揭示記憶和認知最基本的構造單元。
雷丁大學教授、“戈登”機器人主要設計者之一的凱文·瓦維克(Kevin Warwick)說:“我們的目的是搞清楚記憶如何存儲于生物大腦之中。”據他介紹,觀察神經細胞在發(fā)出電脈沖時如何粘合成一個網絡,還有助于科學家找到攻擊大腦的神經變性疾病的治療方法,比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綜合癥。
瓦維克說:“如果我們可以對人類大腦模型中發(fā)生情況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這可能會在醫(yī)學上具有巨大的益處。”“戈登”外表看上去有點像好萊塢賣座動畫大片《機器人總動員》中的主人公,其大腦由5萬至10萬個活躍的神經細胞構成。研究人員從老鼠胚胎中取出專用神經細胞并用酶清洗分離后,將其放到富含營養(yǎng)物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基被置于長寬均為8厘米、由60個電極組成的列陣上。
這種“多電極列陣”(MEA)起到連接活組織和機器之間的作用,大腦發(fā)出電脈沖,驅動機器人的車輪運轉,接收對這一環(huán)境做出反應的感應器發(fā)出的脈沖。因為大腦是活組織,它必須放在一個特制的溫控裝置內——它經由藍牙無線電連接同其“身體”溝通。
這種機器人不需要人或者電腦進行額外控制。從一開始,神經元便緊張地忙碌著。瓦維克說:“大約24小時內,它們彼此伸出觸毛,建立鏈接。一周之內,我們便可以看到一些自發(fā)放電以及類似大腦的活動,與普通老鼠或人類的大腦活動類似”。雖然沒有額外的刺激,但這個大腦幾個月內不會出現萎縮或者死亡。瓦維克解釋說:“現在,我們正尋找最理想的方式教會它以確定的方式活動。”
戈登實際上擁有多重性格,因為科學家可以為它植入幾個多電極陣列大腦。瓦維克說:“非常有趣的是,大腦之間也存在差異。這一個比較活躍,另一個則并不會做我們希望的事情。”
出于倫理和道德上的考慮,雷丁大學的研究人員或者世界其它實驗室不可能短期內在同樣的實驗中使用人類神經元。幸運的是,老鼠大腦并不是一個難當大任的“替身”。嚙齒類動物和人類雖然在智力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據沃里克推測,這種差異是由數量導致的,而不是質量。老鼠大腦由大約100萬個神經元組成,這種特殊細胞通過被稱之為“神經傳送體”的化學物質在大腦各部分之間傳遞信息。相比之下,人類大腦則擁有1000億個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