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鈦媒體 作者:宋長樂機器人將成為“后移動時代”一件改變世界的大事。機器人已經“入侵”我們身邊的酒店和醫院,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美國銀行在一份300頁的報告中預計,2025年機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可能會把這個世界改變到人們幾乎認不出來的地步。
比爾蓋茨曾下過論斷,IT界下一個大事件是計算機視覺以及與深度學習的結合。而如今,機器人已經“入侵”了我們身邊的酒店和醫院,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美國銀行曾在一份300頁的報告中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可能會把這個世界改變到人們幾乎認不出來的地步。
機器人正在帶領我們進入“后移動時代”,至少在中國,機器人、人工智能領域在不斷更新人們的認知,創業潮則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一】
就像你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一樣,任何機器人技術本質就是AI(人工智能)。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曾說,AI作為云計算的殺手級應用,正是下一個“破壞式創新”。而未來的新產品本質上就是給各種產品增加AI技術,例如汽車類產品、玩具、家居用品等等都將具備智能屬性,“接下來的10000家創業公司,都將做這一件事:takeX;addAI。”馬云則暢想,在數據時代,30年以后全世界最優秀的CEO是一個機器人。機器人未來會像汽車、飛機一樣普及,他們會成為我們家庭的一員。毫無疑問,全球范圍內正在進行著一場機器人備戰賽。在一些發達國家早已紛紛推出以機器人作為支撐的制造業復興規劃,其中包括德國工業4.0、日本的機器人新戰略、美國的制造業復興計劃等。長久以來中國關于機器人的了解大多來自外媒報道,且屬于不成體系的碎片式討論。直到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在日本宣布聯合富士康向日本軟銀集團旗下機器人控股子公司SBRH戰略注資145億日元;SBRH生產的情感機器人Pepper開賣后,售價近10000元、兩批共2000臺被日本消費者哄搶一空……這則消息發布之后,瞬間引發國內機器人研究領域的關注熱潮。
SBRH生產的情感機器人Pepper售價近10000元
【二】
由于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國內技術成熟度明顯落于國外,所以即便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旺盛,但中國的機器人公司更多是圍繞服務、陪伴、智能家居等領域的研究——服務機器人市場有多大?按照國際機器人協會IFR的報告預測,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在酒店、養老、醫療等行業的市場份額到2017年有望突破500億美元。
此前,北京亞運村麗楓酒店采購來一批酒店服務機器人,已經實現了酒店內「送物」服務全流程實地跑通。這款機器人來自一家叫做云跡科技的創業公司。
服務型機器人,正在各個領域進入實用階段。去年8月,美國Savioke公司推出的SaviOne機器人在庫比蒂諾雅樂軒(Aloft)酒店測試上崗,被認為是國外第一個酒店服務機器人實際商用案例。無獨有偶,今年7月日本一家名為Henn-na(海茵娜)的機器人酒店正式開業,該酒店由機器人組成服務團隊,精通多種語言的仿人機器人作為前臺迎接顧客,其他機器人完成上餐以及清潔等工作。不過,業內人士告訴筆者,雖然服務機器人已經進入商用,但大多只可稱為“機器”,不可稱為“機器人”,因為當下“機器”都是被設定了程序化思維,在感性思維方面“最多只是2-3歲的兒童,遠遠達不到成年人的水準”。“對于創業者來說,由于技術不成熟,缺乏算法和大數據的支撐,也不得不從服務機器人做起”,這位業內人士表示。但他并不掩飾服務型機器人在中國的巨大市場需求,尤其是隨著藍領勞動力銳減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廉價勞動力供應也開始枯竭,對機器人自動化的需求將“飆升”,越來越多的工作需要機器人來替代人勞動力完成。
仿人機器人開始作為“服務員”進入酒店行業
【三】
從軟件和應用開始,轉而研發不同使用場景的機器人產品,是大多數創業公司的路徑。 剛剛發布“小智機器人”的聚熵信息技術公司就是從做語音開始的。2012年,這家公司就推出了一款中文語音助手智能360語音助手而被用戶知曉。到2015年1月,小智正式發布了具有遠程語音交互功能的小智音箱,主打智能家居市場。在小智機器人CEO何永看來,之所以創業之初做語音助手,是因為他一直以來都有著一個把人變成機器的想法,但苦于缺乏資金、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不成熟,只能先讓機器具備智能,做語音助手是一個成本比較低的切入點。但問題來了,語音軟件產品熱度周期短、用戶流失快,創業之初恰好又趕上2012下半年智能家居興起,怎么辦?何永當時的選擇是帶領團隊找尋家電廠商合作,開始做語音軟件和硬件的結合,打入智能家居領域。“公司當時確定的智能家居方向,不是煙霧探測器、安防報警系統等傳統系統,而是智能家電,因為人機交互、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聯互通勢在必然”,何永告訴鈦媒體。小智音箱發布之后,各大互聯網巨頭也紛紛開始行動,其中包括阿里與飛利浦合作推出“小飛”智能音響,京東也推出了“叮咚”音箱。由于互聯網巨頭們推廣和渠道上的強勢,早于這些音響產品誕生的小智音箱顯得默默無名。 如今,小智機器人不僅推出了機器人硬件產品,還推出了名為“SOS”的小智機器人操作系統以及面向智能家居的SmartKit開放平臺。
據何永介紹,SOS是面向所有廠商開放的機器人操作系統,利用SOS系統,企業可以很方便的打造自主的機器人產品。明年SOS還會推出開發者套件,開發者可以開發針對機器人的APP。
SmartKi則是面向智能家居的開放平臺,通過簡單的協議對接,智能家居廠商便可以打造擁有智能人機交互能力的設備。
小智的目標是平臺、軟件、硬件相結合的智能家居生態。這是何永的第三次創業,他說做的“步履維艱”,但自己的團隊得到了不少歷練。在中國做機器人確實不容易,比如小智機器人先后遭遇了幾個“坑”:
1、教育類機器人產品,“無論從市場和走量都要靠線下,因為看得見摸得著”;
2、線上渠道成本不像想象中那么低;
3、做智能機器人必須構建壁壘,比如,場景差異化、遠場語音交互和語義識別;
4、由于硬件產品的元器件都需要預定,沒有百萬、千萬的量級沒資格跟工廠談價錢;
5、作為創業公司,靠低價走量占領市場很容易導致資金周轉不靈,拖死自己。
何永認為,全球領先的機器人不會是蘋果和微軟和世界級IT巨頭造,也不是阿里百度等國內互聯網航母產,而將誕生在創業公司里。
【四】
圖靈機器人與小智機器人的發展軌跡有著相似之處。兩家公司最初都是從語音技術起家,都曾與科大訊飛合作,最大的不同是圖靈機器人發展至今從未發布機器人硬件產品,而是拉上合作伙伴一起做硬件,專注開放平臺做系統。也就是說,圖靈機器人并非我們印象中的機器人實體,而是一種個性化的智能機器人平臺,在圖靈機器人問世之前,這支以技術見長的開發團隊,曾推出過一款蟲洞語音助手。
TuringOS是本月初圖靈機器人剛剛發布的機器人操作系統,據圖靈機器人創始人俞志晨介紹,與傳統OS提供給用戶的使用鼠標、鍵盤等外設進行人機交互的形式不同,TuringOS可以賦予機器人了一種高度“擬人化”的交互能力。這也意味著,單純靠鍵盤、鼠標等傳統的、落后的交互方式將被“手指”、“語音”、“肢體動作”甚至是“眼球”等更符合人類自身屬性的交互方式所取代。
談及為何做機器人操作系統,俞志晨的回答是:“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認同‘機器人產業發展將遵循PC發展軌跡’這一觀點,而在PC普及及標準化的過程中,體驗良好、操作簡單的操作系統的出現扮演了重要角色。”
做操作系統的另一個原因,與當下機器人產業的現狀有很大關系。俞志晨告訴鈦媒體,國內在機器人創新方面缺乏創新,也很浮躁,很多時候是一家公司不僅軟硬件都做,還要做本體和集成,很難出現真正有研發能力的公司。“如果能夠把操作系統層面做好,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研發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快速的去思考如何定義好的產品,這塊是家用機器人最缺乏的”,他說。俞志晨還提到,中國很多創業公司做智能硬件都是基于蘋果的一套理念,軟硬件一體化。他認為在家用機器人領域里,不應該只有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應該還有像微軟的Windows或谷歌的安卓。俞志晨的目的很簡單,想要借助TuringOS操作系統打造一個類似Pepper機器人公司構建的生態體系。
不過相比圖靈機器人是向所有人開放,TuringOS只對一些重點合作伙伴開放,并且功能層面略微缺乏,目前更多偏向于兒童服務。在TuringOS發布會上,圖靈機器人就聯合動漫文化品牌奧飛發布了一款搭載TuringOS的兒童陪伴機器人。在俞志晨看來,機器人更多是解決人的問題而產生的,并不是真正為了取代一個人,但是機器人可以幫我們去做很多事情,所以機器人目前只具備一個工具屬性。
俞志晨同時認為中文里的語音識別最難的一點就是自然語言處理和語義理解,因為很多時候語音的輸出內容都是跟場景相關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只有通過更好的算法,更多的數據積累來訓練它。俞志晨的觀點與前文所述小智機器人CEO何永的想法恰恰不謀而合。由此可見,語音交互和語義理解是智能語音廠商共有的痛點。
【五】
但其實,無論是云跡科技、小智機器人還是圖靈機器人,之所以具備強大的功能和智慧,關鍵在于擁有一顆自主學習的云端機器大腦,語義識別技術只不過是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領域的冰山一角。
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國內外,包括谷歌、Facebook、百度和科大訊飛等巨頭都在加碼探究深度學習。谷歌的做法是利用開源機器學習系統Tensor Flow改變人工智能領域,谷歌機器學習的原理是:用眾多的電腦模擬人腦中的“神經元”,形成一個人的“神經網絡”。它不需要借助大批研究人員幫助電腦標明事物之間的差異,只要為算法提供海量的數據,“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關系將會發生變化,讓數據自己說話,讓組成“神經網絡”的機器具備自動學習、識別數據的能力,在新的輸入中找出與學到的概念對應的部分,達到機器學習的效果。
事實上,在2014年底的時候,谷歌已經借遞歸神經網絡(RNN),賦予了計算機邏輯推理的能力,讓它可以用一句話對畫面進行簡單描述,這樣計算機便具備了用有邏輯的語言描述圖片中不同事物的能力。那么,機器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究竟有多重要?Google科學研究員GregCorrado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做了一個比喻:“機器學習就像火箭助推器,而大量的數據就是火箭燃料。”
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Ng)今年1月在硅谷BIGTALK大會上也表示,深度算法將和大數據結合,使新的人工智能算法越來越好,未來人工智能虛擬圈里完成整個循環。
國內創業公司也同樣在做大數據方面的積淀和研究,格靈深瞳作為一家專注三維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技術的科技公司,目前就是開發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公共安全、金融、司法等領域的價值。格靈深瞳聯合創始人何搏飛對未來的愿景是希望日常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一點一點的逐漸轉換成數據,轉換成計算機可以理解的數據,給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打造一個橋梁。把人解放出來,這是人本能的一種原動力,未來的機器人可能不在于一定是人形或者是動物性,凡是具有感知能力、行動能力的任何東西都是機器人。
何博飛的觀點,讓人不禁聯想到業內針對機器人爭議最大的兩個問題:
1、未來機器人做工具還是做“人”?
2、深度學習算法成熟之后,機器人是否會像電影《終結者》中那樣充當“壞人”?
兩個問題眼下還很難回答,但是機器人產業都將如KK所說的“破壞式創新”打破舊有商業模式,而據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機器人在制造業、服務產業應用創造的產值將達到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所以,即便囿于國情、專利、成本等問題,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被國外企業壟斷,消費領域服務型機器人市場成熟度也偏低,都絲毫不會阻擋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