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認知總是落后于現實,有時候能夠落后十年多。盡管中國作為模仿者的形象根深蒂固,但實際上有好幾波創新正共同存在于這個國家。一些公司已經從模仿者進化為發明者,一些專注于“快速跟隨”,還有一些則打造原創產品,或者是將數個類別疊加。以下就是中國的6波科技創新:
第一波:科技商品
中國早已成為全球電子設備的工廠,其代表城市深圳有著“硬件硅谷”的美譽。中國生產了全球約70%的手機,80%的空調和高達90%的個人電腦。
有些人可能認為,工資上升,來自新興市場的競爭,以及機器人的運用將改變中國的統治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考慮到技能、教育和供應鏈網絡效應的影響。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其他市場無法比擬的,即使是蘋果CEO蒂姆·庫克(TimCook)也曾在去年這么說。
在這些產品類別中,中國科技公司走向全球并不新奇:聯想、華為和TCL已經是全球領軍企業。但是,他們生產的產品大多很難被國外視為真正的創新。
第二波:小眾產品
部件商品化帶來了這一波創新。臺灣半導體公司聯發科為業界帶來了其低成本平臺,并且創造了你能在世界上找到的最緊密的開源電子供應鏈。忽然之間,小規模生產各類電子產品成為可能,盡管有時其質量可能堪憂。
剃須手機
山寨文化在這時候誕生,它將“快時尚”帶到電子行業,并且打開了新奇觀的大門,比如可以剃須的手機,或者是去年圣誕節期間火爆一時、但常常發生起火事故的懸浮滑板。
第三波:小米化
所謂小米化就是指聯網設備快速商品化。作為智能手機廠商,小米帶來重要的業務模式創新:它將高質量的消費電子產品放到網上閃購,保持低利潤率且沒有廣告。之后,小米通過投資擴大其“米家”產品線。投資網站TheStreet的吉姆·克萊默本月在CNBC的節目上稱,當小米推出其低成本運動追蹤器和運動相機時,FitBit、GoPro等其他廠商的游戲規則就改變了。小米現在有聯網電飯煲、空氣凈化器、自動真空吸塵器、智能電動自行車等各種產品線。
小米產品及其競爭對手
但是小米已不再是唯一。華為、vivo和OPPO均在追隨類似的模式。不過隨著價格被推到如此之低,盈利能力是個問題。
第四波:快速跟隨
我們喜歡天才發明家的創意,但如今的大贏家是像Facebook和特斯拉這樣的“系統創新者”。在中國,激烈的競爭促使創業家們對速度的關注超過了破壞性創新。中國的部分跟隨者已經超過了它們原來跟隨的對象:騰訊誕生于ICQ,美團點評進化自Groupon,然而ICQ已經被人遺忘,騰訊則成了巨頭;美團點評如今的估值高達180億美元,是Groupon的十倍。
第五波:創新收購者
一些中國公司正在迎頭趕上,并在全球收購創新技術、品牌、和分銷網絡。《哈佛商業評論》將此稱為“收購式創新”。中國的收購名單包括沃爾沃、地中海俱樂部、Vizio、《部落沖突》等數不勝數的公司。
最近,中國的Ninebot公司融資8000萬美元收購了平衡車公司賽格威(Segway),從而和解了其專利大戰,并且獲得一個強大的品牌和分銷網絡。美的近期斥資40億歐元收購了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為機器化的未來作準備。如今,中國買家和投資者正在全球尋找目標。
在美國,中國公司于2010至2015年間花費了3000億美元。在德國,中國投資者今年收購了37家公司,總價值達108億美元。
這些錢從何而來?其一是利潤:騰訊截至今年8月擁有35億美元的凈現金,足夠收購大量的初創公司。中國股市狂熱是另一個資金來源,許多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前瞻市盈率高達50倍。這意味著其任何收購的回報幾乎都是即刻的:以10或20倍的市盈率收購一家公司,但股市會給予其50倍市盈率。
第六波:“真正的”創新者
全球消費無人機領軍企業大疆是一家中國公司——這可不是異常狀況。大疆僅僅是中國新一波“真正”創新者中的第一個。它們只是還沒有達到被海外密切關注的臨界點。
Musical.ly等中國網絡和移動公司已經實現全球化。而硬件通常比軟件對文化依賴更少,可能會更快地將中國科技公司推到全球創新版圖中。在無人公司中,中國有億航載人無人機,HoverCamera自拍無人機等等。美國硬件創業孵化器HAX投資了二十多家中國硬件創業公司,其中包括數家健康科技設備公司、一家智能工業機器人公司等。除了HAX,紀源資本、雷軍的小米和順為資本、真格基金、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均大舉投資中國創業公司。
許多大型消費品牌甚至是工廠主也將硬件創業公司視為其行業的未來。問題并不是中國科技創業公司是否能走向全球,而是能夠多快走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