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了在餐飲、賓館、銀行、機場等場所的和藹可親的機器人,人們可能完全不敢想象,“機器人殺手”的存在。一篇題為《武裝機器人,幽靈的威脅》的文章稱,當今世界的高科技已經能創造出自主決策的“殺人機器”。不少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和科研人員希望禁止武裝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但一些大國則有意發展機器人軍隊。
早在2011年,一家白俄羅斯企業就曾推出過一款名為Adunok-M的無人駕駛遙控武器平臺。這款機器人擁有履帶系統,就像一輛小型裝甲車。根據接收到的遙控指令,Adunok-M能夠用配備的機槍和榴彈發射器攻擊并摧毀800米距離內的目標。
當然,這并非唯一一個軍事機器人。韓國三星集團子公司三星Techwin曾研發剛出SGR-A1型武裝機器人,研發初衷是為韓國哨兵提供支持。設計人員賦予該機器人作出開火決策的能力,但這種自主開火權只有在特定的突發狀況下才會被激活。
除此之外,例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角斗士”作戰機器人、以色列軍隊用于邊境安全任務的“守護者”無人駕駛戰車等,類似的武裝機器人不斷出現。
據美國媒體報道,谷歌旗下公司——堪稱是全世界最黑科技的機器人公司BostonDynamics,最近研發出最新一代的軍事機器人Atlas。其實在2015年,波士頓動力公司曾展示了電池版的Atlas,如今,該公司又對其進行了設計提升。Atlas能夠取貨、搬運,行走奔跑,以及執行其他任務:開車、清理殘骸、打穿一面墻、關閉閥門、連接消防水管等等。
隨著軍事機器人的不斷發展,未來戰場上出現“機器人士兵”的可能性正不斷增大。然而,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道德和倫理等問題已讓不少科學家開始擔憂,人類真的能一直掌控機器人嗎?
這一擔憂并非杞人憂天。在2015年7月,一臺“發狂”的機器人就“錯手”將美國一汽車工廠裝配工WandaHolbrook“殺死”。其家屬即WandaHolbrook的丈夫WilliamHolbrook于本月7日正式以“意外致死”的名義向涉案制造商提起訴訟。其中涉及5家北美機器人制造商以及設計商,他們均為該美國汽車工廠提供零部件和服務。
此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等科學界知名人士及專家都曾多次呼吁全球禁止使用“攻擊性自動武器”,即不少人口中的“自主式殺人機器人”。他們還警告,如果任由此類科技發展,可能引發全球“殺人機器人”軍備競賽。
對于所謂“致命性自主式武器”,聯合國也表達過擔心。2014年,聯合國首次召開有關這個話題的會議,討論了新科技帶來的風險。由此看來,隨著越來越多“機器人士兵”的出現,安全問題日漸凸顯。因此,在機器人成為人類好幫手的同時,人們也需警惕其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