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深圳機械展吸引海內外1100家企業參展,創歷史之最。
中國機器人年銷5.6萬臺,居世界第一。
中國每萬名制造業工人機器人保有量23個,是韓國的1/17。
2014年底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428家,且增速加快。
中國使用的高端工業機器人96%為外資機器人。
截至2015年3月,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基地)47個(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最新數據)。
長沙推出打工機器人租賃服務, 每月3999元。
如果觀看了在會展中心舉行的第十六屆深圳機械展,你頭腦中傻大粗笨的機械概念將被顛覆。在這里,機器人成為主流,與之相應,智能化、系統集成、柔性生產線、工業4.0等這類專業術語變得時尚。
“工業4.0離我們或許還有些距離,但是實施‘中國制造2025’卻觸摸到了中國夢。”深圳機械展負責人姚紀廣如是說。
當機器人主導了制造業,我們人能干什么呢?這個看起來有點傻的問題卻總會出現在我們的頭腦中,即使我們從事的不是制造業。中國機器人企業的出路又該如何?
“國內機器人企業基礎打不牢,很難良性發展。”大族激光科技產業集團副總裁陳燚直言,國產機器人企業正在面臨著多重壓力,前是2015年以來進口機器人價格大幅下降導致國貨銷售受阻;后有國內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弱的瓶頸。加之政府和資本大力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雙刃劍”,對仍不強大的國內企業造成不小沖擊。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何凱教授指出,我國機器人企業走的是傳統的模仿跟蹤發展路線,產品以內銷為主,依靠價格優勢參與競爭,賺取微薄利潤,其實生存壓力很大。可是,中國目前工業機器人只在汽車制造應用領域有較大需求。其他諸如3C、金屬制品、家電、化工、塑料橡膠、食品飲料等領域還缺乏熱情。
我國工信部2013年底發布的《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將超過100臺。
雖然“蛋糕”正在做大,新戰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整理數據,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22.5萬臺,其中中國銷量增長54%,達到5.6萬臺,但外企兇猛,ABB、庫卡、安川電機等國際機器人巨頭瞅準中國制造業市場因產業轉型和勞動力成本上漲帶來的巨大需求,主動攻城略地,占據了中國機器人市場的主要份額。